情感障碍症的临床表现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,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,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,躁狂状态时患者心境高扬,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,可以兴高采烈,易激惹、激越、忿怒、焦虑,严重者可以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妄想、幻觉等精神症状。抑郁状态时病人心情不佳、苦恼、忧伤到悲观、绝望,高兴不起来,兴趣丧失,自我评价低,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,病情呈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。
一病因未明相关因素有:
(一)行物学因素:
1.遗传因素流行病学凋查结果表明: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先症者家族中同病率为一般人口的30倍,一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为7.2-16%,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,单卵双生子同病率(69-95)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(12-38%),患者的子女即使在出生后不久即寄养于正常人家中,日后患病率仍很高。
2.病前性格特征:环性性格特征是发病的基础。分三类素质:①忧郁素质表现为沉静严肃、遇事认真、多愁善感、遇挫折易陷入肖极;②轻躁狂素质表现为开朗乐观、热情好动、进取心强、精神充沛、常带有情感高涨色彩;③环性素质为上述两种素质特征的交替出现,每种可历时数月之久。
(二)心理社会因素:常作为一种促发因素而起作用。
二发病机理
(一)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假说:如儿茶酚胺(CA)假说认为抑制郁症患者脑内CA不足,多巴胺(DA)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(HVA)降低;躁狂时则增高。五羟色胺(5-HT)假说认为脑内外交困-HT的增多与减少和躁狂症与抑郁症有关。有人提出胆碱(Ach)能一去甲肾上腺素(NE)能活性平衡失调假说,认为Ach能活性亢进,NE能活性降低,可能与抑制郁症发病有关;反之与躁狂症发病有关。
(二)神经内分泌失调假说: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激素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增高,服用地塞米松后,不出现抑制现象。同时,促甲状腺素对于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的反应迟缓或消失。推测这些内分泌反应异常可能与间脑、下丘脑生物胺的功能障碍有关。
情感障碍可以并发哪些疾病编辑
自杀危险
自杀是心境障碍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,未经治疗的心境障碍患者中15%~25%的人死于自杀;既成自杀中有50%~70%的人是由于抑郁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进行适当的治疗。自杀在不具备良好社会支持的年轻人和老人中最为多见,往往发生在临床首次发病的4~5年内。抑郁症开始恢复时(精神运动能力恢复正常而心境仍然不佳),混合状态的双相障碍,经前期以及个人重要的纪念日是主要危险时期(参见第190节)。长期滥用酒精和成瘾物质也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。血清素功能失调看来亦是自杀的生化因素之一,锂剂(它可稳定5-羟色胺传递)可有效预防自杀。
在治疗心境障碍的药物中,杂环类抗抑郁药或锂剂超量(见表307-3)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最大;酒精也往往会使情况复杂化。杂环类抗抑郁药超量导致阿托品状的亢进昏迷;死因一般是心率失常或癫痫。由于蛋白质联结,促排尿和血透对此无效,治疗重点在于稳定心脏和皮层功能。锂剂超量时,以氯化钠或甘露醇利尿,碱化尿液或血透可挽救生命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现已较少采用,极少引起超量。新型抗抑郁药(例如,选择性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、万拉法新、尼法唑酮、米他扎品、丁氨苯丙酮)在自杀性超量时一般不会致命,这也是它们的主要优点之一。
情感障碍应该如何预防编辑
病程与预后:
躁狂症起病较急,女性多于男性。抑郁症起病多缓慢。自然病程3-6个月,躁狂症比抑郁症特续时间短,有反复发作倾向,以发作1-2次居多,亦可发作数次,发作次数愈多,年龄愈大,其病程持续时间愈长。一般预后良好,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,多次发作也不遗留精神症状和人格障碍。少数患者迁移成慢性者,预后较差。从类型上看:单相型发作的间歇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,双相型双单相型易于复发,发作持续时较短。
预防复发:
锂盐能减少躁狂症的复杂率,对抑郁症也有一定的预防复发作用,对双相病例的躁狂与抑郁发作均有较好预防作用。抑郁症临床缓解后,持续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6个月以上,比服安慰剂者的复发率减少一半。
调养:
患者居室须安静、舒适,保持空气新鲜、避免阳光刺激。尊重病人,尽可能让病人处于正常的物质、精神生活之中,经常与其谈心,进行心理疏导。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,对情绪亢奋、行为不能自制者,须防止其毁物伤人;对情绪低落者,须防止其自杀。对饮食几废者,应予喂药、喂水,督促其进食,饮食以鱼类、蛋类、蔬菜、水果等为宜,避免辛、辣厚味,禁烟、酒。
《什么是情感障碍》由中公名城新网整理提供,转载请注明!原创另行标注!请尊重版权!http://www.zgmcxw.com/liangxing/7076.html